策略模式是软件设计中的一种模式,主要用于解决在具有相同行为的不同对象之间进行动态切换的问题。它提供了一种将算法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类的机制。而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,它提供了一种在不指定具体类的情况下创建对象的方式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策略模式关注的是算法的切换,而工厂模式关注的是对象的创建。
策略模式,又称为政策模式或行为模式,是一种在面向对象编程中常用的设计模式,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将算法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独立的类中,使得这些算法可以相互替换,从而使得客户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算法,这种模式在软件设计中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,使得代码更加清晰,易于维护和理解。
策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“多态性”,多态性是指一个引用变量到底会指向哪个类的实例,可以由程序运行期间动态决定,在策略模式中,我们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,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,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,我们可以在运行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算法。
策略模式的主要角色有三个:
1、抽象策略(Strategy):这是一个抽象角色,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,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。
2、具体策略(ConcreteStrategy):这是实现抽象策略角色的类,它们有各自的算法或行为。
3、上下文(Context):这是使用抽象策略角色的类,上下文可以有一个对抽象策略对象的引用,这一引用可以改变。
策略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:
1、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,策略类的等级结构定义了一个算法或行为族,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公共的代码移到父类里面,从而避免重复的代码。
2、策略模式提供了一种替换装饰者模式的方案,装饰者模式也可以动态地改变对象的行为,但是需要通过创建一个包装对象来装饰原始对象。
3、策略模式提供了一种标准的管理某些算法的方式,你可以把所影响行为的决策推到一个高等级的模块中,该模块负责保持其他对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,也即是说,客户端可以不直接与被影响行为的类交互。
策略模式也有一些缺点,由于每个具体策略类都会产生一个新类,因此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,由于策略模式要求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,这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,并且能够正确地调用相应的算法。
策略模式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设计模式,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软件设计中实现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,它也有一定的复杂性,需要我们在使用时仔细考虑其适用性和代价。